时间: 2025-04-29 18:5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57:12
介胄(jiè zhòu)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古代战士穿戴的盔甲和头盔。在古代,介指的是铠甲,胄指的是头盔,两者合起来泛指战士的防护装备。
介胄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现代汉语中直接使用介胄的频率降低,但其作为历史文化符号的意义依然存在。
在**传统文化中,介胄象征着勇气和牺牲精神。在许多历史故事和戏剧中,身披介胄的勇士常常是英雄形象的代表。
介胄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勇士的英勇。它唤起一种对过去英雄时代的怀念和对战士牺牲精神的敬仰。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亲眼见到过古代的介胄,那种沉重和坚固的感觉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代战士的艰辛和勇敢。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时,我可能会这样写: “铁甲寒光映月明,介胄勇士夜行军。 长矛破空声震野,誓守家国万里情。”
想象一幅画面:月光下,身披介胄的战士在战场上行进,金属摩擦的声音和战鼓的回响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庄严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armor”和“helmet”也指代战士的防护装备,但它们在文化象征和历史背景上与**的介胄有所不同。
介胄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的直接使用不多,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情感价值。了解和学*介胄,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战争文化,也能增强对语言多样性和历史深度的认识。
1.
【介】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着铠甲形。中间是人,两边的四点象联在一起的铠甲片。本义: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清人》-驷介旁旁。 、 《诗·大雅·瞻卬》-舍尔介狄。 、 《淮南子·脩务》-其虫介。 、 《史记·老庄甲韩列传》-急则用介胄之士。
【组词】
介士、 介卒、 介胄、 介人、 介马
2.
【胄】
(形声。“胄”古有两个字。小篆字形从肉,由声。本义:头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胄,兜鍪也。从月,由声。 、 《易·说卦》-离为甲胄。 、 《书·伪说命》-惟甲胄起戎。 、 《诗·鲁颂·閟宫》-贝胄朱綅。 、 《礼记·曲礼》-献甲者执胄。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右免胄而下。 、 《荀子·议兵》-冠軸(胄)带剑。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铠胄皆镔铁。
【组词】
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