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6:24
囫囵吞枣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整个地吞下枣子”,比喻学或理解事物时不加分析和思考,只是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粗糙、不细致的学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囫囵吞枣 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求甚解、只图表面功夫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匆忙或草率地接受信息,没有深入思考。在教育领域,它可能被用来提醒学生要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而不是简单地记忆。
同义词: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反义词:深入浅出、融会贯通
囫囵吞枣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宋代,具体来源不详,但它的形象比喻很快被人们接受并在语言中流传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因此囫囵吞枣* 这种学态度是被批评的。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爆炸,人们更容易陷入这种快速消费知识的状态,这个成语的警示意义更加凸显。
这个词汇给我一种急躁和不负责任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急于求成、不愿意花时间深入研究的人。在表达上,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传达一种批评或提醒的语气。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学在考试前囫囵吞枣地记忆知识点,结果考试时无法灵活运用。这让我意识到深入理解和扎实学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
囫囵吞枣者,终将迷失方向。
深入探索,方能发现宝藏,
每一滴水珠,都蕴藏着光芒。
想象一个人匆忙地吃下整个枣子,没有咀嚼,这个画面可以用来象征囫囵吞枣的行为。在听觉上,这个成语的发音给人一种急促和粗糙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wallow something whole" 或 "take something at face value",都表达了不加分析地接受信息的意思。
囫囵吞枣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学和生活中要细致入微,深入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1. 【囫】 (形声。从囗(wéi),勿声)。
2. 【囵】 ——见“囫囵”húlún。
3.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4.
【枣】
(会意。从双朿(cì)。朿,木芒。枣树多刺。本义:枣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枣,羊枣也。 、 《尔雅》-枣有十一名,羊枣其一也。 、 宋·苏轼《浣溪沙》-衣巾落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