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1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1:16:24
“浑身是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全身都充满了勇气和胆量。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非常勇敢,无所畏惧,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在文学作品中,“浑身是胆”常用来形容主角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勇气或调侃某人过于鲁莽。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体育,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高压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和勇敢的人。
同义词:
反义词:
“浑身是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勇气和胆量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描述勇敢行为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勇气和胆量一直被视为重要的品质。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勇”的推崇,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英雄主义的崇尚。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和奋斗的人。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决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他在面对家庭困难时表现得浑身是胆,最终帮助家庭度过了难关。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风起云涌时,他浑身是胆,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激昂的进行曲,增强“浑身是胆”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as bold as brass”或“fearless”,它们都传达了类似的勇敢无畏的含义。
“浑身是胆”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勇敢行为的描述,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勇气和决心。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它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凶猛的老虎。
1.
【浑】
混同。同“混”。
【引证】
王安石《红梅》-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
胡乱地,随意地。同“混”。
【引证】
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殷开山疑有伏兵,不去追赶,浑杀人马,收军回营。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
3.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4.
【胆】
(形声。从肉,詹声。本义:胆囊。动物体内消化器官之一)。
同本义。通称胆或苦胆。
【引证】
《说文》。俗字作“胆”。-膽,连肝之府也。 、 《素问·灵兰秘典论》。按,形如瓶,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华佗曰:“胆者,中清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淮南子·精神》。注:“胆,金也。”-胆为云,肝为风,肾为雨。 、 李白《行路难》-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组词】
胆结石、 胆裂、 胆裂魂飞、 胆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