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59:27
“浑黄”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颜色,指的是一种浑浊的黄色,可能带有泥土或混浊的质感。字面意思是指颜色不纯净,混杂着其他成分的黄色。
在文学作品中,“浑黄”可能用来形容河流、天空或某些物体的颜色,传达一种沉重、不洁或衰败的感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描述特定场景或情感时,可以传达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在专业领域,如地质学或环境科学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含有杂质的水体或土壤的颜色。
“浑黄”这个词汇的构成是“浑”和“黄”两个字的组合。其中,“浑”字有混浊、不纯净的意思,而“黄”字则直接指代黄色。这种组合在汉语中用来形容一种特定的、不纯净的黄色状态。
在**文化中,黄色通常与土地、农业和中央方位相关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然而,“浑黄”这种描述往往带有负面或不吉利的含义,可能与污染、疾病或不良状态相关联。
“浑黄”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污染的河流、病态的面容或恶劣的天气,带来一种沉重和不安的感觉。在表达中,它可以用来说明某种状态的不健康或不理想。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一条河流因为暴雨而变得浑黄,可能会提醒人们注意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的预防。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浑黄的河水,流淌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滴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结合图片,可以看到一条浑黄的河流,周围是枯黄的草地和灰蒙蒙的天空,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感到压抑和忧郁。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浑黄”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浑黄”这个词汇在描述特定颜色和状态时非常有用,能够传达出一种不纯净和混浊的感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1.
【浑】
混同。同“混”。
【引证】
王安石《红梅》-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
胡乱地,随意地。同“混”。
【引证】
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殷开山疑有伏兵,不去追赶,浑杀人马,收军回营。
2.
【黄】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黄色。
【引证】
《说文》-黄,地之色也。 、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 《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 、 《礼记·郊特牲》-黄者中也。 、 《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 、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得张黄盖。
【组词】
黄烘烘、 黄干干、 黄骝、 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