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1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5:11:15
尘甑(chén zè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积满灰尘的甑(古代用来蒸饭的一种陶制炊具)。基本含义通常用来比喻家境贫寒,生活困顿,或者形容事物被忽视、遗忘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尘甑常被用来描绘贫困或被遗忘的场景,如“家徒四壁,尘甑生灰”。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讨论中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或历史学,尘甑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生活器具的状态。
尘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甑是古代的一种炊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比喻贫困或被遗忘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尘甑的使用频率不高,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特定的语境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尘甑常被用来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描述历史变迁或社会动荡时期的家庭生活。它不仅是一个物质状态的描述,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尘甑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萧条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孤独、贫困和被遗忘的角落。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社会不平等或历史变迁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尘甑可能与参观一些历史遗迹或贫困地区的经历相关,这些经历让人深刻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不公。
在诗歌中,尘甑可以被用来创造一种凄凉的氛围,如:
岁月如梭,尘甑生灰,
家徒四壁,孤灯照影。
尘甑的视觉联想可能是一幅描绘古老厨房的画面,充满了灰尘和时间的痕迹。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寂静无声的环境,只有偶尔的风声或老鼠的响动。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尘甑的词汇,但类似的意象,如破旧的家具或废弃的房屋,可以用来表达相似的贫困或被遗忘的概念。
尘甑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尤其是在描绘贫困和被遗忘的状态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以及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都是有益的。
1.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湫隘嚣尘。 、 《庄子·逍遥游》-尘埃也。 、 《庄子·齐物论》-而游于尘垢之外。 、 《楚辞·招魂》-朱尘筵些。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组词】
浮尘;降尘;灰尘、 一尘不染;尘封、 尘涓、 尘芥、 尘沙
2.
【甑】
(形声。从瓦,曾声。从瓦,表示是陶制品。本义: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甑,甗也。 、 《方言》五-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或谓之甑。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甄爨,以铁耕乎? 、 《后汉书·孟敏传》-荷甑堕地,不顾而去。 、 宋·陆游《杂题六首》-朝甑米空烹芋粥,夜缸油尽点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