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3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38:34
词汇“伏猛”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特定领域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伏”可以指潜伏、隐藏,而“猛”则通常指强烈、凶猛。结合这两个字,“伏猛”可能指的是潜伏的强烈力量或凶猛的潜在威胁。
由于“伏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但从字面上看,“伏”和“猛”都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汇,结合在一起可能是为了强调某种潜在的强烈力量。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伏猛”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潜在的社会问题或危机,强调其潜在的危险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这个词汇,但如果遇到需要强调潜在危险的情况,比如描述一个看似平静但实际上充满危机的环境,我可能会使用“伏猛”来表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光稀疏,
伏猛的阴影潜行于黑暗之中。
无声的威胁,潜伏的力量,
在寂静的夜色中悄然苏醒。
由于“伏猛”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明确。但如果要比较,可以考虑其他语言中描述潜在危险或力量的词汇,如英语中的“latent danger”或“hidden threat”。
通过对“伏猛”这个词汇的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潜在危险或力量时的独特性。虽然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在特定语境中使用,可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紧张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猛】
(形声。从犬,孟声。本义:健壮的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猛,健犬也。 、 《孟子》-驱猛兽。 、 张衡《西京赋》。注:“怒也。”-猛虞趪趪。
【组词】
大猛
凶恶可怕。
【引证】
《韩诗外传》-公之狗甚猛。 、 《礼记·乐记》-粗厉猛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 、 宋·苏轼《石钟山记》-如猛兽奇鬼。
【组词】
猛利、 猛戾、 猛急、 猛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