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0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01:54
“伏线”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隐藏的线索或伏笔。在文学和叙事艺术中,它指的是作者在故事早期埋下的暗示或细节,这些暗示或细节在故事后期会被揭示或发挥作用,从而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伏线”一词源于汉语,其中“伏”字有隐藏、潜伏的意思,“线”则指线索。在古代文学中,伏线常用于描述故事情节的布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文学和叙事艺术中。
在**传统文化中,伏线常与谋略和智慧相联系,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以其深谋远虑、布局伏线而著称。在现代社会,伏线的概念也被用于商业策略、政治博弈等领域,强调提前布局和长远规划的重要性。
“伏线”一词给人以神秘和深邃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精心策划和深思熟虑的智慧。在阅读或观看包含伏线的故事时,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期待和兴奋的情感,因为伏线的揭示往往伴随着情节的转折和情感的高潮。
在个人生活中,伏线的概念可以应用于规划和决策。例如,在职业发展中,提前规划和布局可以为未来的成功埋下伏线;在人际关系中,细心观察和理解他人的行为模式,也可以为建立深厚的关系埋下伏线。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伏线”来描绘一种隐秘而深远的美:
在时光的织机上,
伏线悄然编织,
每一缕光影,
都是未来的预言。
在英语中,与“伏线”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foreshadowing”或“clue”,它们在文学和叙事中也有类似的使用方式。不同文化中对伏线的理解和运用可能有所差异,但都强调了故事布局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性。
“伏线”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在文学和叙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个人生活和专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理解和运用伏线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深度,以及提高决策的智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伏线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精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线】
(形声。从糸(mì),戔(jiān)声。本义:用棉麻丝毛等材料拈成的细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糸,泉声。-线,缕也。 、 《公羊传·僖公四年》-中国不绝如线。 、 《红楼梦》-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
【组词】
线儿提的、 毛线;丝线;缝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