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4:00
词汇“伏波”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进行分析。
“伏波”字面意思是指使波浪平息或隐藏在波浪之下。在古代文学中,它有时用来形容船只或人能够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稳定前行,或者比喻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平静和隐忍。
在文学作品中,“伏波”可能出现在描述海上航行或战争场面的语境中,用以形容英勇或智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因为它不是一个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词。在专业领域,如航海学或军事学中,可能会有特定的含义或用法。
“伏波”一词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伏”(隐藏、平息)和“波”(波浪)两个字组合而成。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军事战术或航海技巧。
在**古代文化中,海洋往往象征着未知和挑战,因此“伏波”这样的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英雄或智者的行为,体现了对稳定和智慧的追求。
“伏波”这个词给人一种沉稳和内敛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冷静和坚韧的品质。
由于“伏波”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伏波”来描绘一个在风雨中依然坚定的人物形象:
风雨如晦,伏波而行,
心中灯塔,照亮前程。
视觉上,“伏波”可能让人联想到平静的海面或是在波涛中稳定航行的船只。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海浪拍打船体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伏波”的词汇,但类似的意象和表达在各种文化中都有出现,比如英语中的“ride the waves”或“weather the storm”。
“伏波”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蕴含的稳定和隐忍的意象在文学和象征意义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波】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波,水涌流也。 、 《韩非子·八说》-规有摩而水有波。 、 《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起波涛。 、 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荡。 、 《文选·王褒·洞箫赋》-扬素波而挥连珠兮。 、 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洪波涌起。
【组词】
波磔、 波查、 波平如镜、 波臣为虐、 波骇、 波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