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0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1:05:37
词汇“伏礼”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伏礼”的字面意思是指在特定场合或对特定人物表示尊敬的礼节行为,通常涉及跪拜、叩头等动作。在古代,这是一种表达敬意和忠诚的方式。
“伏礼”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的“伏”字意味着俯身或跪下,而“礼”则指礼仪或礼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具体的礼仪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再普遍,因此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也大大降低。
在古代**,伏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礼仪,用于表达对君王、长辈或神明的尊敬。这种礼仪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提到“伏礼”,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重仪式和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这种联想可能会带来一种历史感和文化传承的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伏礼”这个词汇,除非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讨论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伏礼”融入到描述古代场景或历史故事中,以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结合古代宫廷音乐和服饰,可以想象出伏礼的场景,带来一种庄重和肃穆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礼仪行为可能被称为不同的词汇,如日本的“土下座”(どげざ),也是一种表达深深敬意和歉意的方式。
“伏礼”作为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文化。了解和学*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礼】
(会意。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 《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脩五礼。 、 《礼记·王制》-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 、 清·周容《芋老人传》-邀见讲钧礼。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礼于廷。
【组词】
礼神、 礼祠、 礼诵、 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