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2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23:54
去本就末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去掉根本,追求末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是关注次要的、不重要的细节。它强调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方式,即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和核心,而过分关注表面或次要的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去本就末 常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作品或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提醒他人不要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经济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忽视根本问题而只关注短期效益的策略。
去本就末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去本而就末,非所以教也。”这句话原本是用来批评那些不重视根本教育而只注重表面功夫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中,用来批评那些不注重根本问题而只关注次要细节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本”与“末”的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中,“本”通常指的是道德、伦理等根本性的东西,而“末”则是指表面的、次要的东西。因此,去本就末 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很强的批评意味,提醒人们要注重根本,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去本就末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和批评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的行为,提醒人们在做事时要抓住重点,不要被次要的细节所干扰。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和朋友,在做事情时要抓住重点,不要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例如,在准备一个项目报告时,我会提醒自己不要过分关注格式和排版,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和质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去本就末,浮华一场空,
抓住根本,方能见真功。
去本就末 这个成语可以联想到一些画面,比如一个人在忙碌地整理一堆无关紧要的文件,而忽视了旁边的重要文件。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些批评性的声音,提醒人们要抓住重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整体。这个表达与 去本就末 有相似的含义,都是在批评那些只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或根本的行为。
去本就末 这个成语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提醒,它让我在做事时更加注重抓住重点,不要被次要的细节所干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如何区分事物的本与末,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一原则。
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1.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2.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3.
【就】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4.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