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5 17:5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5 17:54:45
“去甚去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去掉过分的,保留基本的。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适度,不要过度,也不要不足,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和中庸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处理事情要恰到好处,不要走极端。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劝告别人做事不要太过火。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种平衡的管理或心理状态。
“去甚去泰”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里的“中庸”就是指的适度,不走极端。
在**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平衡和适度。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思想,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它来指导行为和决策。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平和、稳重的感觉,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平衡,不要走极端。这种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积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情绪化,也不要过于保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去甚去泰,心境如水,波澜不惊,岁月静好。”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以联想到一幅平衡的天平图像,象征着公正和适度。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平静的水面,没有波澜,代表着内心的平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moderation in all things”来表达,这也是一种追求平衡和中庸的思想。
“去甚去泰”这个成语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生活哲学,它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保持平衡,不要走极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庸之道的思想。
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惟静惟默,澄神之极;~,居物之外。
1.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2.
【甚】
疑问代词。什么
【组词】
甚般、 甚的、 甚娘、 甚实
为什么,怎么
【组词】
甚地
3.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4.
【泰】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