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1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17:08
“摽末之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事情的末尾或结束阶段所做的努力或取得的成果。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个过程或活动的最后阶段所付出的努力,有时也带有贬义,暗示这种努力可能是不够充分或不够及时的。
在文学作品中,“摽末之功”可能用来批评那些只在事情快要结束时才采取行动的人或团体。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最后一刻才努力,或者在某个项目或任务的最后阶段才做出显著贡献。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项目管理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强调及时和持续的努力的重要性。
“摽末之功”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时间和努力分配的一种哲学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在事情末尾才努力的一种特定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强调提前规划和持续努力的重要性。因此,“摽末之功”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文化价值观相悖,被视为一种不够明智或不够有效的行为方式。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因为它暗示了一种在时间压力下才采取行动的情境。同时,它也可能引起一种批评或不满的情绪,因为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摽末之功”的经历,比如在考试前一晚熬夜复*,或者在项目截止日期前才匆忙完成任务。这些经历提醒我们,提前规划和持续努力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摽末之功,虽得一时之胜,却失长久之计。”
想象一个学生在图书馆熬夜复*的场景,或者一个团队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的情景,这些都可以作为“摽末之功”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ast-minute effort”或“leaving it to the last minute”,它们传达了类似的意思,即在最后一刻才采取行动。
“摽末之功”这个词汇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学、工作还是生活中,提前规划和持续努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效率和成果,还反映了我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乃至青戎,摽末之功,一言之劳,然犹皆蒙丘山之赏。
1.
【摽】
捶胸;击。
【引证】
《说文》-摽,击也。从手,票声。字亦作抛。 、 《诗·柏舟》-寤辟有摽。 、 《左传·哀公十二年》-长木之斃,无不摽也。
【组词】
摽辟
落下。
【引证】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组词】
摽落、 摽梅
2.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功】
(会意。从力,工声。“工”亦兼表字义,表示用力从事工作。本义:功绩,功业;功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功,以劳定国也。 、 《周礼·司勋》-国功曰功。 、 《史记·项羽本纪》-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 《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战国策·赵策》-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组词】
功誉、 功行、 功化、 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