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5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52:30
灭失: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消失、丧失”,通常指物品、财产或某种状态不复存在或无法找回。在法律领域,灭失特指财产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原因而永久性地丧失。
灭失一词源于汉语,由“灭”和“失”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消灭”和“失去”。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灭国”一词,意指国家灭亡。随着时间的推移,灭失逐渐被用于更广泛的语境中。
在某些文化中,灭失可能与不可逆转的损失相关联,引发人们对生命、财产和记忆的深刻反思。在社会层面,灭失也常与灾难、战争等重大**相关,引起公众对安全和保护的关注。
灭失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它可能触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或是对未来可能失去的担忧。
在个人生活中,灭失可能与重要物品的丢失或亲人的离世相关。例如,一次旅行中不慎丢失了珍贵的纪念品,这种经历让人深刻体会到灭失的痛苦。
在诗歌中,可以将灭失融入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描绘:
时光如梭,记忆灭失, 往昔的欢笑,如今只剩沉默。 花开花落,岁月无情, 一切终将灭失,唯有爱永存。
灭失可能让人联想到空旷的废墟、寂静的墓地或悲伤的音乐,如肖邦的《葬礼进行曲》,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哀伤和沉思的氛围。
在英语中,与“灭失”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lost”或“vanished”,但这些词汇在情感色彩和用法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lost”更多指暂时性的丢失,而“vanished”则更接近于永久性的灭失。
灭失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品或状态的丧失,还触及了人类对失去和遗憾的深刻感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灭失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1.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2.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