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3:00
“志操”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志”和“操”两个字组成。其中,“志”指的是意志、志向或决心,而“操”则常指行为、品行或操守。因此,“志操”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操守,强调的是坚定的意志和良好的品行。
在文学作品中,“志操”常用来形容人物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如“他有着坚定的志操,不畏艰难险阻。”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或书面语中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道德教育中,“志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讨论个人的道德行为和责任感。
同义词:操守、品德、品格、节操 反义词:堕落、放纵、无德、失节
同义词中,“操守”更侧重于行为上的坚持,而“志操”则更强调意志和品行的结合。反义词则反映了与“志操”相对的负面品质。
“志操”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在意志和外在行为的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志操”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概念,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紧密相关。在现代社会,尽管价值观多元化,但“志操”依然被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志操”这个词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坚定、高尚和责任感。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品
1.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
2.
【操】
(形声。从手,(sào)声。本义:拿着,握在手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操,把持也。 、 《礼记·曲礼》-操右契。 、 《礼记·学记》-不学操缦。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盖以操之为巳蹙矣。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 、 《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
【组词】
可操左券;同室操戈、 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