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3:57
“灭息”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灭”和“息”。字面意思是指熄灭、停止或消失。在基本含义上,它通常用来描述火焰、光亮、声音或其他形式的能量和活动的终止。
在文学中,“灭息”常用来营造一种结束、衰败或死亡的氛围。例如,在描述一场战争的结束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来表达战火的熄灭。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灯火、炉火等的熄灭。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工程学中,它可能指电路的断开或能量的耗尽。
“灭”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熄灭的意思,而“息”字原指呼吸的停止,引申为任何形式的终止。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强化了终止和消失的概念。
在**文化中,火的熄灭常常与生命的结束相联系,因此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灭息”有时会带有哀伤或悲剧的色彩。
“灭息”这个词给人一种结束和失落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历史的终结或是生命的消逝。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灭息”来形容一次旅行的结束,或是某个项目的完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星辰灭息于晨曦的怀抱,夜的秘密随风而去。”
想象一幅画面:一盏古老的油灯,火焰缓缓灭息,周围的一切逐渐陷入黑暗。这样的场景可能会伴随着低沉的背景音乐,增强灭息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xtinguish”或“cease”,它们在语义上与“灭息”相近,但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灭息”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情感表达。这个词不仅描述了物理现象的终止,也触及了人类情感和文化的深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并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
1.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2.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