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5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56:25
词汇“却后”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特定的表达。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却后”字面意思是在某事之后,或者在某事发生之后。它由两个字组成:“却”通常表示“退”、“回”或“反”,而“后”表示“之后”或“后面”。结合起来,“却后”可以理解为在某事发生之后的一个时间点或状态。
由于“却后”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文或特定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表达,用以描述某个**或状态之后的情况。
“却后”的词源可能与古代汉语的使用有关,随着语言的发展,这样的表达逐渐被更常用的词汇所替代。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却后”可能被用来强调某个**之后的反思或变化,尤其是在强调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的语境中。
由于“却后”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给人一种古雅、正式或深沉的感觉。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历史、传统或某种仪式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之后”、“随后”等更为常见的表达,因此“却后”在个人应用中并不常见。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尝试使用“却后”来营造一种古典或深沉的氛围,例如:“夜幕却后,星辰开始诉说古老的故事。”
结合图片或音乐,可以使用“却后”来描述某个场景或时刻之后的宁静或变化,例如:“音乐会却后,大厅里回荡着悠扬的余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却后”的词汇,但会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之后的状态。
“却后”作为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它的使用需要结合特定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更为常见和直观的表达。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演变。
1.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
2.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