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1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17:25
词汇“却寒帘”是一个相对较为生僻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词中,用来形容一种能够阻挡寒冷的帘幕。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却寒帘”字面意思是一种能够阻挡寒冷的帘子。其中,“却”字有阻挡、拒绝的意思,“寒”指寒冷,“帘”则是指挂在门口或窗户上的布帘。
在古代文学中,“却寒帘”常用来形容冬日里用来保暖的帘子,有时也用来比喻某种能够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屏障。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主要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却寒帘”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古代文人在创作中为了表达某种意境而创造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文学作品中。
在古代,由于取暖设施不发达,人们常常使用各种方法来保暖,“却寒帘”就是其中一种。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保暖的重视和对生活细节的精致追求。
“却寒帘”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温暖、安心的感觉,联想到冬日里家的温馨和舒适。
在现代生活中,“却寒帘”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如果在家居装饰中使用类似的保暖帘子,可以称之为“却寒帘”,增添一份古典韵味。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冬夜寒风凛冽,却寒帘内暖如春,一盏灯火,照亮归途人。”
想象一幅画面:冬日的夜晚,屋内挂着却寒帘,外面是飘雪的寒冷,里面是温暖的灯光和家人的笑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保暖设施和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
“却寒帘”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承载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情感表达。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库,增加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
2.
【寒】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寒,冻也。 、 《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 《易·说卦》-乾为寒。 、 《左传·哀公十二年》-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 、 《左传·昭公四年》-以享司寒。 、 《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风。 、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庄子·德充符》-饥渴寒暑,是事之变。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寒肃、 寒悄、 寒衾、 寒噤
3.
【帘】
旧时酒家、茶馆作店招的旗帜,用布做成。
【引证】
唐·郑谷《旅寓洛南村舍》-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
(形声。从竹,廉声。本义:门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