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2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21:32
词汇“偃却”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偃却”进行深入分析:
“偃却”的字面意思是停止、放弃或撤退。其中,“偃”有停止、平息的意思,“却”则有退却、放弃的含义。结合起来,“偃却”通常指停止某种行动或放弃某种计划。
“偃却”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偃”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止也”,“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退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偃却”这个词汇,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古代**,“偃却”常用于描述战争、政治斗争中的退让行为,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和政治斗争的认知和态度。在现代社会,由于语言的演变和简化,这个词汇的使用场景大大减少。
“偃却”给人一种沉重、无奈的感觉,因为它通常与失败、放弃等负面情境相关联。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坚持与放弃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困难,最终不得不选择“偃却”,放弃了一部分计划。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偃却”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偃却”:
风停雨偃却,
花落人独立。
“偃却”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军队在夕阳下缓缓撤退,战鼓声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沉静而悲壮的感觉。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偃却”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retreat”(撤退)、“give up”(放弃)等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偃却”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变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1.
【偃】
(形声。从人,匽(yàn)声。本义:仰卧;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偃,僵也。 、 《广雅》-偃,仰也。 、 《左传·定公八年》-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 、 《吴越春秋》-迎风则偃,背风则仆。 、 、 《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
【组词】
偃腹、 偃寝、 偃斧
2.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