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1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18:38
浮瓜沈李(fú guā shěn l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浮在水面上的瓜,沉在水底的李”。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不一致,即表面现象与实际情况相反。
在文学作品中,浮瓜沈李常用来讽刺或揭示人物或事物的虚伪或表里不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与其真实意图不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或个体行为。
同义词:表里不一、虚有其表、外强中干 反义词: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名副其实
浮瓜沈李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其来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比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用以描述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
在传统文化中,浮瓜沈李**反映了人们对真实与虚假、表象与本质的深刻认识。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和反思的感觉,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所迷惑。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却别有用心。这时,浮瓜沈李这个成语就能很好地描述这种情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浮瓜沈李水中游,
表象之下藏深忧。
世人莫被外表惑,
真假之间需细究。
想象一幅画面:清澈的湖水中,一个瓜浮在水面,而李子却沉在水底。这种对比可以引发人们对表象与本质的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ppearances can be deceiving”或“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都强调了不要仅凭外表判断事物。
浮瓜沈李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还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不被表象所迷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高沟通的深度和准确性。
语出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亦作“浮瓜沉李”。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瓜】
(象形。小篆字形,两边象瓜蔓,中间是果实,是藤上结瓜的形象。从“瓜”的字,多与瓜果有关。草木蔓生植物名。种类很多,果实也称瓜)。
同本义 。属于双子叶植物瓜科。
【引证】
《诗·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摘下)壶(葫芦)。 、 《诗经集注》-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 、 《诗·大雅·绵》-绵绵瓜瓞。
【组词】
瓜田、 瓜润、 瓜练、 瓜瓤
3.
【沈】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
【引证】
《左传·文公三年》。朱骏声曰:“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定(公)四年蔡灭之。”-伐沈。
姬姓。一说姒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在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
4.
【李】
(形声。从木,子声。本义:李树)。
同本义。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叫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可吃。
【引证】
《说文》-李,李果也。 、 《诗·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