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3:01
“国难”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国家的灾难或困境,通常指的是国家面临的外部侵略、内乱、自然灾害等严重危机,这些危机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繁荣。
在文学中,“国难”常被用来描述历史上的重大灾难,如战争、饥荒等,用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指代当前或最近发生的国家危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中,“国难”可能被用来分析和研究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应对策略和政策。
同义词:国殇、国祸、国危 反义词:国泰、国安、国富
“国难”一词源自古代汉语,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国家的重大灾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难”所指的具体**和背景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国家的危机和困境。
在文化中,“国难”常常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在国家面临危机时,这个词激发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或克服困难。它也反映了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国难”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庄严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民族的苦难以及英雄的牺牲。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在个人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国难”这个词,但在讨论国家大事或历史**时,这个词可以帮助更准确地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人物的敬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国难当头,英雄辈出,血染山河,誓守家园。”
结合历史纪录片中的战争场景或自然灾害的画面,可以强烈地唤起“国难”的视觉和听觉联想。音乐方面,悲壮的交响乐或民族音乐可以增强这种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的“national calamity”或“national cr****”,虽然表达了类似的含义,但可能缺乏“国难”一词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和文化情感。
“国难”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国家的危机,也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和人民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对国家大事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