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9:09
词汇“愧怕”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组合词,由“愧”和“怕”两个字组成。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愧怕”可以理解为因感到愧疚而产生的害怕或担忧。其中,“愧”表示羞愧、内疚,“怕”表示害怕、恐惧。
由于“愧怕”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情而感到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具体的表达方式,如“内疚感”和“害怕”。
由于“愧怕”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没有详细记录。它可能是由“愧”和“怕”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愧怕可能与道德观念和责任感有关。例如,在强调诚信和责任的社会中,人们可能更容易感到愧怕。
“愧怕”可能引发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包括内疚、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决策,促使他们采取补救措施或避免某些行为。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某人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情,他们可能会感到愧怕,这种情感可能会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寻求和解。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愧怕”来描绘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的道德挣扎和情感冲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独自坐在黑暗的房间里,脸上带着愧疚和恐惧的表情。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忧郁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情感氛围。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愧怕”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是普遍存在的。
“愧怕”作为一个组合词,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它能够准确地表达一种因内疚而产生的恐惧情感。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种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怕】
(形声。从心,白声。怕就是怖,“怕”是中古的新字。本义:畏惧)同本义。
【引证】
《广韵》-怕,怕惧。 、 韩愈《双鸟诗》-鬼神怕嘲咏。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
【组词】
惧怕、 害怕、 怕怯
如其,倘。
【引证】
《古今杂剧·关汉卿·拜月亭》-您昆仲各东西,俺子母两分离,怕哥哥不嫌相辱呵?权为个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