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02: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02:41
“愧悔无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因极度羞愧和后悔而感到无处自容。这个成语形容人的内心极度痛苦和自责,以至于感到无法面对他人或自己。
在文学作品中,“愧悔无地”常用来描绘人物因犯下严重错误或违背道德而产生的深刻内心冲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件事的极度后悔和自责。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讨论道德责任和自我反省。
“愧悔无地”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道德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深刻自责和后悔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道德和礼仪非常重要,因此“愧悔无地”这样的成语在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反省方面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行为后果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悲伤。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深夜独自反思自己的错误,感到无法面对自己和他人。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疏忽大意导致了一个小项目的失败,我感到愧悔无地,决定从此更加细心和负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愧悔无地,心似被千针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独自坐在昏暗的房间里,面容憔悴,眼神迷茫。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深夜的寂静和偶尔的叹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rtified with shame”或“filled with remors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情感深度。
“愧悔无地”这个成语在表达深刻自责和后悔方面非常有力。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道德和责任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非常重要。
这事让他感到~。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悔】
(形声。从心,每声。本义:悔恨,懊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悔,恨也。 、 《诗·大雅·云汉》-宜无悔怒。 、 《战国策·秦策》-此讲之悔也。 、 《淮南子·泛论》-悔不杀汤于夏台。 、 《楚辞·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左传·隐公十一年》-天其以礼悔祸于许。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可悔故也。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悔其随之。 、 、
【组词】
悔亲、 悔谢、 悔心革命、 悔悟心行、 悔尤
过失;灾祸。
【引证】
《诗·大雅·抑》-庶无罪悔。 、 《易·系辞》-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尚速有悔于予身。
【组词】
悔亡、 悔吝、 悔咎、 悔戾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