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20: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0:20:45
愧作(kuì zuò)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因感到羞愧而内心不安或自责。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言语或某种情况而感到羞愧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愧作”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或书面语中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中,可能会更深入地探讨愧作的情感和行为后果。
同义词:羞愧、自责、内疚 反义词:自豪、得意、自信
同义词中,“羞愧”强调因错误或不当行为而感到的尴尬和难堪;“自责”侧重于自我批评和责备;“内疚”则更多指因伤害他人而感到的道德上的不安。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愧作相反的积极情感状态。
“愧作”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愧”字意为羞愧,“作”字在这里表示产生某种心理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愧作常常与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联系在一起。在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的愧作情感有时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一种表现。
愧作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内心的痛苦和不安。这种情感可能会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改正和补偿。
在日常生活中,愧作的情感体验可能发生在各种情境中,比如在家庭、学校或工作场所中因某种失误或不当行为而感到自责。
在诗歌中,愧作可以用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如:
月光下,我愧作地低语,
因那夜的谎言,心海波涛汹涌。
愧作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画面,如一个人独自坐在昏暗的房间里,脸上带着忧郁的表情。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低沉的音乐或沉默的氛围。
在英语中,“guilty”和“ashamed”可以部分对应“愧作”的情感,但“guilty”更多指向法律或道德上的罪责,“ashamed”则更侧重于因羞愧而感到的尴尬。
愧作是一个表达内心羞愧和自责情感的词汇,它在文学和正式语境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怍】
惭愧。
【引证】
《说文》。按,乍声。-怍,惭也。从心,作省声。 、 《礼记·曲礼》-容无怍。 、 《礼记·祭义》-孝子临尸而不怍。 、 《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心怍焉。 、 《聊斋志异·促织》-自憎惭怍。
面色改变。
【引证】
《管子·弟子职》。注:“谓变其容貌。”-颜色毋怍。 、 《礼记·曲礼》-将即席,容毋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