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1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9:11:45
“一鼻孔出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两个人或两个团体通过同一个鼻孔呼吸,比喻双方意见一致,行动协调,常常带有贬义,暗示双方串通一气,共同做坏事或持有相同的不良观点。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形象的比喻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当联合。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不公正或不诚实的联合行为,反映了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不正当行为的批判态度。
这个成语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诚实和阴谋。在使用时,它常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团体的不信任和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朋友之间总是意见一致,尤其是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怀疑或不满。
在创作中,可以将“一鼻孔出气”融入到一个关于权力斗争或商业阴谋的故事中,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和复杂性。
视觉上,可以想象两个人通过同一个鼻孔呼吸的奇怪画面,这种形象可能引发对不正当联合的联想。听觉上,这个成语的发音可能让人联想到低语或密谋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the same page”或“in cahoots”,但这些表达没有“一鼻孔出气”那么强烈的负面含义。
“一鼻孔出气”是一个形象生动且含义明确的成语,它在描述不正当联合时非常有效。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提高汉语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那晁住媳妇就是合珍哥一个鼻孔出气,也没有这等心意相投。
新月博士常发议论,都和官僚~,南方已无人信之。(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鼻】
(会意。从自,从畀(bì),“畀”又兼作声符。“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后,另造了“鼻”字。“畀”是给予、付与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本义:鼻子)。
同本义。呼吸兼嗅觉的器官。
【引证】
《说文》-鼻,主臭者也。 、 《老子》-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 、 《白虎通》-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又,鼻者,肺之使。 、 《易·噬》。虞注:“艮为鼻。”-肤灭鼻。 、 《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
3.
【孔】
(象形。金文字形,象小儿食乳之形。婴儿吃奶容易过量,因以表示过甚之意。本义:甚,很) 同本义。
【引证】
《诗·豳风·东山》-其新孔嘉。
【组词】
孔亟、 孔多、 孔明、 孔疚、 孔虔、 孔圣
小窟窿。
【引证】
《玉篇》-孔,窍也,空也。 、 《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4.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5.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