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3:51
愧疚(kuì jiù)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愧”和“疚”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因为做了错事或未能履行责任而感到内心不安、自责和羞愧。基本含义是指一种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和情感上的痛苦。
愧疚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愧疚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愧”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羞愧;“疚”字则意为内心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愧疚”一词,用来描述一种深刻的道德和情感体验。
在**传统文化中,愧疚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概念,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在儒家思想中,愧疚与“仁”和“礼”紧密相关,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愧疚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社会关系。
愧疚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如痛苦、不安和羞愧。这种情感可以激发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宽恕和改正错误。愧疚也可能导致自我惩罚或逃避行为。
在个人生活中,愧疚可能源于未能履行对家人或朋友的承诺,或者在工作中犯下的错误。例如,忘记了一个重要的约会可能会让人感到愧疚,并促使他们采取补救措施。
在诗歌中,愧疚可以被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道德反思:
月光下,我独自徘徊,
愧疚如影随形,
心中的痛,难以言表,
只为那一夜的背叛。
愧疚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房间、沉重的音乐和忧郁的画面。例如,一部电影中,主角独自坐在昏暗的房间里,背景音乐低沉而悲伤,画面传达出深深的愧疚感。
在英语中,“guilt”与“shame”可以对应于汉语中的“愧疚”。然而,“guilt”更侧重于内心的自我谴责,而“shame”则更侧重于社会或他人的评价。在不同文化中,愧疚的体验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道德和情感的复杂性。
愧疚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词汇,涉及到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愧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促进个人成长。通过深入学愧疚,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道德体验。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咎】
(会意。从人,从各。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本义:灾祸,灾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咎,灾也。 、 《吕氏春秋·侈乐》。注:“殃也。”-弃宝者必离其咎。 、 贾谊《吊屈原赋》-嗟苦先生,独离此咎。
【组词】
咎征、 咎有应得、 咎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