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33:08
“容止”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容”和“止”。其中,“容”通常指容貌、外表或容纳,而“止”则有停止、止步或限制的含义。结合起来,“容止”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外表举止,即外在表现和行为举止的总和。
在文学作品中,“容止”常用来描述人物的仪态和风度,如“他的容止端庄,令人敬仰”。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场合或描述某人的整体形象时,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礼仪、形象设计等,“容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个人形象的塑造和管理。
同义词如“仪态”和“风度”在描述上更为具体,而“容止”则更侧重于整体的外在表现。反义词则强调了与“容止”相反的不良行为或态度。
“容止”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容”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意为容纳或容貌;“止”字则有停止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止”逐渐被用来描述人的外在表现和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容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君子应有良好的容止,以体现其内在的品德和修养。在现代社会,虽然对“容止”的要求可能不如古代严格,但仍被视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
“容止”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优雅的感觉,联想到的是有教养、有品位的人。在描述某人时,使用“容止”这个词往往带有正面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加正式活动时注意到,那些容止得体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让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场合,良好的容止都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资本。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容止”:
春风拂面,她的容止如花般绽放,
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优雅的足迹。
想象一位穿着古典服饰的女子,举止优雅,面带微笑,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容止”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典音乐中的柔和旋律,与“容止”所传达的优雅和庄重相呼应。
在英语中,与“容止”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demeanor”或“bearing”,它们都强调了个人外在表现和行为举止。不同文化对“容止”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认为良好的外在表现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
通过对“容止”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不仅描述了人的外在表现,还反映了内在的修养和品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容止”可以增强描述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使语言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
1.
【容】
(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容,盛也。 、 《易·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 《汉书·五行志》-言宽大包容。 、 《荀子·解蔽》-故曰心容。 、 《史记·乐书》-广则容奸。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可容一人居。
【组词】
容隐、 容足、 容接、 容盛、 容民、 容民畜众、 容畜、 容受、 容放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