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0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00:55
“假人辞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假装出某种表情或态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表面上装出某种样子,实际上内心并非如此,含有贬义。
在文学作品中,“假人辞色”常用来描绘虚伪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内心的不真诚。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日常交流,批评某人的不真诚或虚伪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分析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
“假人辞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真诚与虚伪的长期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和语境也在不断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真诚被视为一种美德,而虚伪则受到批评。因此,“假人辞色”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保持真诚,避免虚伪。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厌恶,因为它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不真诚和欺骗。在表达时,我会更加谨慎地使用这个词汇,以免误解或伤害他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表现出“假人辞色”的行为,这让我学会了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重观察和分析,以识别真诚与虚伪。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虚伪的舞台上,假人辞色,真假难辨,唯有心灵的光芒,能穿透这层层的伪装。”
视觉上,我联想到戴着面具的人,面具下隐藏着真实的表情。听觉上,我联想到那些表面甜言蜜语,实则心怀鬼胎的对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ting on a false front”或“feigning sincerity”,它们在表达虚伪和不真诚的意义上与“假人辞色”相似。
“假人辞色”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真诚,识别和避免虚伪。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我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至关重要。
老钱柜子很少这么假人辞色。
1.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