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0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03:08
“焚黄”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焚烧黄色物品或纸张。在传统文化中,它特指在祭祀祖先或神灵时焚烧黄色的纸钱或纸制品,以示敬意和供奉。
“焚黄”一词源于古代的祭祀*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周礼》等,已有关于祭祀时焚烧物品的记载。
在*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焚黄”作为祭祀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和观念有所变化,但“焚黄”这一俗仍然在一些地区和家庭中保留。
“焚黄”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和神秘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传统、敬仰和家族的纽带。它也可能引发对生命、死亡和传承的深层次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清明节参与过焚黄祭祖的活动,感受到了家族传统和文化的传承。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焚黄”:
春风拂过墓园,
焚黄的烟,飘向天际,
祖先的灵魂,在烟中安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宁静的墓地,烟雾缭绕,人们在默默地焚烧黄纸。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典或民族音乐,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俗也有焚烧物品的行为,但具体物品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度教中,人们会焚烧尸体并进行火葬。
“焚黄”这个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和传承文化传统。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黄】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黄色。
【引证】
《说文》-黄,地之色也。 、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 《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 、 《礼记·郊特牲》-黄者中也。 、 《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 、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得张黄盖。
【组词】
黄烘烘、 黄干干、 黄骝、 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