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3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39:18
文牍(wén dú)一词源自汉语,字面意思是指公文、文件或书信等书面材料。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指代官方或正式的文件、报告、记录等,尤其是那些涉及行政管理或法律事务的文件。
文牍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书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包括所有形式的书面材料,尤其是那些具有官方性质的文件。
在**传统文化中,文牍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也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在现代社会,文牍仍然是政府和法律机构运作的基础。
文牍一词可能给人以正式、严肃和繁琐的印象。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大量的文件堆积、繁复的行政程序和严谨的法律条文。
在个人生活中,文牍可能与办理各种证件、提交报告或处理法律事务等相关。例如,申请护照、办理房产过户等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文牍工作。
在诗歌中,文牍可以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
岁月如文牍,一页页翻过, 历史的痕迹,深深刻画。
文牍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排列的文件柜、打印机的嗡嗡声和翻阅纸张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文牍可以对应为“document”或“paperwork”,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词汇,如法语的“dossier”和德语的“Akten”。
文牍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使用,但在专业领域和正式场合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也是权力和秩序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文牍一词,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理解社会文化背景。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牍】
(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 、 《史记·陈遵传》-与人尺牍。 、 《史记·游侠原涉传》。注:“木简也。”-削牍为疏。 、 《史记·周勃传》-吏乃书牍背示之。 、 杨修《答临淄侯笺》-握牍持笔。
【组词】
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