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2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27:53
文物: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品,包括古迹、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壁画、雕塑、铭文、工具、武器、生活用品、工艺品等。
“文物”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礼乐制度和典章制度,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品。在现代汉语中,文物的含义更加具体,特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代物品。
文物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政府高度重视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将其视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
文物往往给人以庄重、神秘和敬畏的情感反应。它们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深远和时间的流逝。
在参观故宫时,我被那些精美的文物深深吸引,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让我对**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文物可以被用来营造一种历史氛围,如:
在时光的长河中,
文物静静诉说着往昔,
每一道刻痕,
都是岁月的诗篇。
看到文物,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古朴的色调、精致的雕刻和历史的回声。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古钟的悠扬声或是古琴的悠远旋律。
在不同文化中,文物都有着类似的地位和意义,但在具体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西方国家可能更注重文物的市场价值和展览效果,而东方国家则更强调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
文物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文物”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