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0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09:01
招风惹草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招引风,惹起草”,比喻行为轻佻,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非议,常用来形容人言行不检点,容易招惹是非。
在文学作品中,招风惹草 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或行为轻浮、不稳重的人物,如小说中的花花公子或轻佻女子。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警告某人不要做出过于张扬或不恰当的行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某些行为模式如何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关系。
招风惹草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形象的比喻意义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行为模式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稳重和内敛被视为美德,因此招风惹草** 这样的行为往往受到负面评价。在现代社会,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这个词汇的使用可能更加灵活,但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考虑后果、只顾一时快感的行为。在表达中,我会谨慎使用这个词汇,以免给人留下不恰当的印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些朋友因为过于张扬的行为而招致非议,这让我更加理解招风惹草 这个词汇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笑,如春风拂面,却也招风惹草,引来无数目光。”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穿着鲜艳的年轻人在人群中跳舞,周围的人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交织,这就是招风惹草 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是周围人的窃窃私语和议论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irring up trouble" 或 "making waves",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引起注意和麻烦的含义。
招风惹草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它不仅是一个描述行为的词汇,也是一个反映社会价值观的镜子。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个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1.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3.
【惹】
(形声。从心,若声。本义:招引)。
同本义。
【引证】
何逊《九日侍宴乐游苑》-春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组词】
惹口面、 惹邪、 惹起、 惹口舌
4.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