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2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22:03
“烛心”通常指的是蜡烛内部的纤维芯,它支撑着蜡烛的燃烧,使火焰得以持续。字面意思是指蜡烛的中心部分,负责传递蜡烛的燃料(蜡)到火焰中。
在文学中,“烛心”可能被用作比喻,象征着希望、光明或生命的核心。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蜡烛制造或化学实验中,它是一个专业术语。
“烛心”一词源自古代对蜡烛制作和使用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其基本含义,但在日常使用中不如“烛芯”普遍。
在某些文化中,蜡烛和烛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在**仪式、纪念活动或庆祝场合中,蜡烛常被用来代表光明、希望和纪念。
“烛心”可能让人联想到温馨、宁静的夜晚,或是某种内心的坚韧和持续的力量。它也可能唤起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或对未来的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停电时使用蜡烛,观察到烛心的燃烧过程,感受到了一种平静和安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在寂静的夜里,烛心轻轻跳动,如同心跳,温暖了寒冷的空气。”
看到“烛心”,我可能会想象到一个安静的房间,一支蜡烛在角落静静燃烧,周围是柔和的光线和轻微的蜡烛燃烧声。
在不同文化中,蜡烛和烛心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与光明、希望和纪念有关。
“烛心”这个词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出现,但它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烛】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烛,庭燎大烛也。 、 《仪礼·燕礼》-执烛于西阶上。 、 《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共坟烛庭燎。 、 《礼记·曲礼》-独不见跋。 、 《仪礼·士丧礼》注-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举烛者,尚明也。 、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陆游《雪夜感旧》-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组词】
烛火、 烛炬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