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0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08:46
“晋阳之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指的是晋阳(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出产的铠甲。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精良的装备或坚固的防御。
在文学作品中,“晋阳之甲”常用来比喻坚固的防御或强大的支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具体讨论古代兵器的质量和制造技术。
“晋阳之甲”源于**古代,晋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因其出产的铠甲质量上乘而闻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比喻任何坚固的防御或支持。
在**文化中,“晋阳之甲”象征着坚固和可靠,常被用来形容不可动摇的地位或强大的支持。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稳固地位。
这个成语给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联想到坚固的防御和可靠的支持。在表达中,它可以帮助传达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和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晋阳之甲”来形容一个朋友的坚定支持,或者描述一个项目的稳固基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如同晋阳之甲,你的爱坚不可摧,守护我每一个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士身着晋阳之甲的画面,展现出坚固和力量。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战鼓的声音,增强这种坚固和战斗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ironclad”(铁甲的)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比喻意义,用来形容坚固和不可改变。
“晋阳之甲”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古代兵器的质量,也象征着坚固和可靠。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坚固和不可动摇的事物。
殷荆州兴~,往与觊别,涕零。
春秋时期,晋国内政昏乱,争权夺利的杀戮时常出现。大夫赵鞅因不满时政,兴晋阳之甲,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行举兵反叛,杀入国都,驱逐了当年晋王身边的宠臣荀寅、士吉射等
1.
【晋】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指追着太阳一直前进。本义:上进)。
进。
【引证】
《说文》-晉,进也。日出,万物进。 、 《易·序卦》-晋者,进也。 、 《周礼·田仆》-王提马而走诸侯晋。 、 班固《幽通赋》-盍孟晋以迨群兮。(盍:为什么不;孟,勉力;迨,赶上;群:大家。)
【组词】
晋谒、 晋接、 晋食
2.
【阳】
(形声。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阳,高明也。 、 《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 《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 《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利刊阳木而火之。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华山之阳。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 、
【组词】
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 阳陆、 阳濒、 阳林、 阳木、 阳柯、 阳崖、 阳坡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