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4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47:05
生民涂炭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民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比喻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其中,“生民”指的是人民,“涂炭”则是泥沼和炭火的合称,象征着苦难和困境。
生民涂炭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民之涂炭,不可胜数。”后来在《史记》等文献中也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在社会动荡或政治变革时期,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描述人民的困境,反映了对社会正义和人民福祉的关注。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悯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战乱、饥荒、贫困等苦难场景,激发人们对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渴望。
在讨论历史**或社会问题时,我常常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人民的苦难,以此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诗歌: 在战火纷飞的年月, 生民涂炭,泪满襟。 愿和平之光, 照亮每个角落, 让苦难不再, 让希望重生。
视觉:可以联想到战乱时期的废墟、流离失所的难民、饥饿的孩子等画面。 听觉:可以联想到哀伤的音乐,如悲壮的交响乐或哀婉的民谣,来表达这种苦难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eople living in misery”或“people suffering in hardship”,但这些表达没有生民涂炭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和文化背景。
生民涂炭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人民苦难的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激发我们对社会正义和人民福祉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社会,更有效地传达我们的情感和观点。
今国君无道,天愁民怨,四海分崩,生民涂炭,刀兵不歇,天下无不思叛,正天之欲绝殷商也。
这个艳传,那个步韵,比对于华屋丘墟,~之惨的大事情还起劲。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3. 【涂】 (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同本义。
4.
【炭】
(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炭,烧木余也。 、 《释名》-火所烧余木曰炭。 、 《孟子》。注:“墨也。”-坐于涂炭。 、 唐·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木炭;草炭;骨炭;活性炭;炭炉、 炭薪、 炭精纸、 炭笔、 炭冰、 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