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4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40:28
“生灵涂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生命被涂上炭灰,形容人民生活在极度困苦和灾难之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战争、灾难或暴政导致的***苦难和死亡。
在文学作品中,“生灵涂炭”常被用来描绘悲惨的场景,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批评某些政策或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它可能被用来分析特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民不聊生”更侧重于生活无法维持,而“生灵涂炭”则更强调灾难的严重性和广泛性。
“生灵涂炭”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生灵涂炭,不可胜数。”这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生灵涂炭”常与儒家强调的仁政、民本思想相联系,反映了社会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批判那些导致人民苦难的政策或行为。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深重的悲悯和愤怒,让人联想到战争、灾难和人类的苦难。它激发人们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以及对那些造成苦难的行为的谴责。
在讨论历史**或当前政治问题时,我常常使用“生灵涂炭”来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不公正行为的批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生灵涂炭的年代,爱是唯一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荒凉的土地上,人们面容憔悴,四周是破败的房屋和枯萎的树木。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eople suffering immensely”或“mass suffering”,但这些表达缺乏“生灵涂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和历史背景。
“生灵涂炭”是一个富有情感和历史深度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人民的苦难,也反映了社会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和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社会问题。
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谭都督允士民之情,不忍轻动干戈,以致~。
公元385年,后燕、后秦进攻前秦,活捉前秦王苻坚。幽州刺史王永拥立苻坚的儿子苻丕为皇帝,苻丕登基后发布通告称:“皇上被害,长安沦陷,国家凋败,生灵涂炭,全民联合起来准备作战。”由于后秦势力强大,394年后秦灭掉前秦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灵】
(形声。从巫,靈(líng)声。本义:巫)。
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
【引证】
《说文》-灵,灵巫也。以玉事神。 、 《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 、 《楚辞·云中君》-灵连踡兮既留。 、 屈原《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胶。
【组词】
灵子
3. 【涂】 (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同本义。
4.
【炭】
(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炭,烧木余也。 、 《释名》-火所烧余木曰炭。 、 《孟子》。注:“墨也。”-坐于涂炭。 、 唐·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木炭;草炭;骨炭;活性炭;炭炉、 炭薪、 炭精纸、 炭笔、 炭冰、 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