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0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04:52
“三缄其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嘴巴用三道封条封住,比喻说话极其谨慎,不轻易开口。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护信息或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人们选择保持沉默。
“三缄其口”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三缄其口,而心窃语之。”原意是指虽然表面上不说话,但内心却在暗自思考或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强调外在的沉默。
在**传统文化中,保持沉默有时被视为一种智慧或策略。在特定的社会或政治环境中,选择“三缄其口”可能是为了避免冲突或保护自己。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谨慎、深思熟虑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复杂环境中需要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以及那些在压力下仍能保持冷静和自制的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次我需要在敏感的商业谈判中保持沉默,以避免透露过多信息。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三缄其口”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暴的中心,我三缄其口,
内心的火焰,静静燃烧。
言语的利剑,藏于鞘中,
智慧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想象一个沉默的会议室,人们面无表情,只有偶尔的纸张翻动声。这种场景可以与“三缄其口”联系起来,强调沉默和谨慎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eep one's lips sealed”或“tight-lipped”,都表达了保持沉默的意思,但“三缄其口”更具有形象性和文化特色。
“三缄其口”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提醒我们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把握沟通的时机和方式。
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春秋时期,孔子到周朝的首都去参观周王的祖庙,祖庙在当时是很神圣的地方,一般参观者必须保持沉默。孔子看到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背上还刻着字:“这是古时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缄】
(形声。糸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咸声。本义:(捆东西的绳索))。
同本義。
【引证】
《説文》-缄,束篋也。 、 《广雅》-缄,索也。 、 《庄子·胠篋》。释文:“绳也。”-则必摂缄滕。 、 《汉书·外戚传》。注:“束篋之绳也。”-使客子解篋缄未已。 、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摄缄縢。
【组词】
缄縢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