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1:59
“口若悬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说话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人说话流畅,能言善辩,言辞丰富,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最早见于《晋书·郭璞传》:“璞词赋为中兴之冠...其为文也,汪洋浩博,若悬河之泻水,不可遏也。”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说话流畅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良好的口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在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能言善辩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影响力。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智慧、能力和魅力。它鼓励人们在表达自己时要有条理、有逻辑、有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公开演讲比赛中听到一位选手的演讲,他的表达流畅、内容丰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口若悬河”的魅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话语如悬河倾泻,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想象一个人站在台上,声音洪亮,言辞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听众被其话语所吸引,这就是“口若悬河”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alk a mile a minute”或“speak eloquently”,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说话流畅、有说服力的意思。
“口若悬河”这个成语不仅形容了人的口才,也反映了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艺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提升我们的沟通技巧。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知县见他说的~,又是本朝确切贼,不由得不信。
晋朝读书人郭象,他善于思考问题,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谈话上,他经过潜心研究老子、庄子的学说,不愿意做官。他谈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人们对天很敬佩,评论他的谈话好像“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3.
【悬】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悬者植梯接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以叵幅悬之。 、 清·张廷玉《明史》-倒悬之。
【组词】
悬丝诊脉、 悬壁
4.
【河】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 《书·禹贡》-导河积石。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吕氏春秋·慎行论》-三豕涉河。
【组词】
河堧、 河湟、 河朔、 河洛、 河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