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0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09:09
“俛首帖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低头垂耳,形容非常顺从、恭顺的样子。其中,“俛”通“俯”,表示低头;“帖”在这里作动词,意为贴附,“帖耳”即耳朵贴在头上,形容一种极其顺从的姿态。
在文学作品中,“俛首帖耳”常用来描绘人物在权威或压力面前的顺从态度,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臣子对**的恭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讲话中仍可见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可能会用来分析下属对上级的服从行为。
“俛首帖耳”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其较为文雅和正式,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尊卑有序和服从权威,因此“俛首帖耳”这样的成语反映了这种社会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虽然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受到推崇,但在某些正式或传统的场合,这个成语仍能传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压抑和顺从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在权威面前的无力感或不自由。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可能会传达出对某种权威或压力的批判或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学校或工作场合遇到需要表现出“俛首帖耳”的情况,比如在严格的老师或上司面前。这种经历可能会让人反思顺从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平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权威的阴影下,我们俛首帖耳,心灵的花朵,却在暗中绽放。”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低头垂耳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顺从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th one's tail between one's legs”,意指非常害怕或顺从的样子,但这个表达更多强调的是恐惧而非单纯的顺从。
“俛首帖耳”这个成语在描述顺从和恭顺的姿态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外在的行为,还隐含了对权威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和社会背景。
1.
【俛】
勤勉。 同: 勉
【引证】
虞集《新昌川重修儒学宣圣庙记》-诚其道也,不敢不俛焉以尽其力。
【组词】
僶俛
2.
【首】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天文志》-首,阳也。 、 《楚辞·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 《战国策·燕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首。
【组词】
昂首;叩首;搔首;首功、 首虏、 首枕其股、 首丘、 首身分离
3.
【帖】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写在帛上的书签。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帖,帛书署也。
4.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