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7:36
“下帖”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两个含义:
“下帖”一词源于古代的文书文化,当时邀请函或请柬被称为“帖子”,而“下”在这里表示发出或传递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下帖是一种表示尊重和礼貌的行为,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它体现了邀请者的诚意和对被邀请者的重视。
“下帖”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正式和庄重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重要的社交活动和礼仪。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下帖”来邀请朋友参加我的生日派对或其他社交活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下帖”来描绘一个充满期待和喜悦的场景:
春风拂面,花开满园,
我心下帖,邀你共赏。
想象一下,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人正在认真地书写请柬,背景音乐是古典的**音乐,这样的场景会让人联想到“下帖”的正式和传统美感。
在英语中,“下帖”可以对应为“send an invitation”,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邀请的意图和正式性。
“下帖”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更是一种社交礼仪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下帖”有助于我更好地融入**文化,并在适当的场合展现出恰当的礼仪和尊重。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帖】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写在帛上的书签。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帖,帛书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