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6:15
词汇“名不虚得”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组合词,由“名”、“不”、“虚”和“得”四个字组成。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名不虚得”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名声不是虚构的,而是实实在在获得的”。这里的“名”指的是名声或声誉,“不”表示否定,“虚”指的是虚假或不真实,“得”则可能表示获得或得到。
由于这个词汇并不常见,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强调某人的名声是基于真实的成就而非虚假的宣传。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使用,可能是为了强调某人的成就或名声是实实在在的。
由于“名不虚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一个表达,用来强调名声的真实性。
在**文化中,名声和信誉非常重要。因此,强调名声的真实性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这个词汇可能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用以强调个人或集体的成就和名声是基于真实而非虚假的基础。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正面情感,因为它强调了真实和诚信的重要性。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通过努力和真实成就获得名声的人。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评价某人的成就或名声,强调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例如,在评价一位同事的工作表现时,可能会说他的成就是“名不虚得”的。
在诗歌或故事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角色通过真实努力获得名声的情节。例如: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通过真实努力获得成功的人的形象,或者是那些在历史上因其真实成就而闻名的人物。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词汇来实现,强调名声的真实性。
“名不虚得”这个词汇强调了名声和成就的真实性,它在强调诚信和真实性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真实成就的认可和尊重。
倩娘端妍绝伦,紫云名不虚得。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倩娘端妍绝伦,紫云~。”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虚】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 、 《尔雅》-河出昆仑虚。 、 《易·升》-虚邑。 、 《诗·傭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 《庄子·天运》-以游逍遥之虚。
【组词】
虚莽
4.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