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1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18:11
殊方(shū fā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不同的方向”或“异域”。在古代汉语中,它常用来指代远方或异国他乡。
在文学作品中,殊方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或异域的向往或感慨,如“殊方异域”、“殊方绝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古文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地理学,殊方可能用来描述特定的地理区域或历史时期。
殊方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殊”意为不同,“方”意为方向或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相对稳定,主要用于表达与“本地”相对的“异域”概念。
在传统文化中,殊方**常与探索、冒险和对外界的向往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常以“殊方”来表达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追求。
殊方这个词给人一种遥远、神秘和未知的情感联想。它激发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在个人经历中,殊方可能与旅行经历相关,比如在访问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时,感受到的异域风情和文化冲击。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殊方来描绘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殊方之境,星辰为伴, 风语低吟,夜色深沉。
殊方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孤独的旅人在茫茫沙漠中,向着远方的地平线前进,背景音乐是悠扬而神秘的民族乐器声。
在英语中,殊方可以对应词汇如“exotic”或“foreign”,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异国情调或外来的特性,而殊方则更多包含了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的意味。
殊方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它不仅描述了地理上的远方,也象征着心灵上的追求和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殊方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表达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1.
【殊】
(形声。从攴(è),朱声。小篆字形。攴,分解后剩下的骨头。隶变为“歹”。本义:斩首,断其首身而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殊,死也。 、 《汉书·高帝纪》。注:“斩刑也。”-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 《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
2.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