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8:01
“殊方同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目标或目的是相同的。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尽管起点或背景不同,但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文学作品中,“殊方同致”常用来描述不同人物或团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即使他们的出发点和方法各异。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人们放下分歧,共同为更大的目标努力。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群体如何通过不同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社会或政治目标。
同义词: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反义词: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同义词“异曲同工”和“殊途同归”都强调不同的方法或路径达到相同的结果,但“殊方同致”更侧重于不同背景或起点的个体或团体。反义词则强调方向或目标的完全相反。
“殊方同致”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具体出处不详,但其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类似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殊方同致”体现了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强调在面对共同挑战时,不同背景的人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团结、合作和共同进步。它鼓励人们超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追求更大的共同目标。
在团队项目中,我曾遇到过不同背景的成员,我们虽然方法和观点各异,但殊方同致,最终成功完成了项目。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殊方同致,共绘人间。”
想象一幅画面: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虽然穿着不同的服饰,但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背景音乐是和谐的交响乐,象征着团结和合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fferent paths, same destination”,强调的是路径和目的地的关系,与“殊方同致”有相似的含义。
“殊方同致”这个成语在强调团结和共同目标方面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多样性中寻找共性,在分歧中寻求共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协作。
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1.
【殊】
(形声。从攴(è),朱声。小篆字形。攴,分解后剩下的骨头。隶变为“歹”。本义:斩首,断其首身而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殊,死也。 、 《汉书·高帝纪》。注:“斩刑也。”-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 《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
2.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致,送诣也。 、 《易·象下传》-君子以致命遂志。 、 《诗·卫风·竹竿》-远莫致之。 、 《诗·卫风·聘礼》-卿致馆。 、 《仪礼·曾子问》-殷人既葬而致事。 、 《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 、 《史记·李将军列传》-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致敬亭于幕府。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致电上海。
【组词】
致聘
招引;招致。
【引证】
汉·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 、 《三国志·诸葛亮传》-不可屈致。 、 《三国演义》-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 、 清·袁枚《祭妹文》-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 、 《明史》-致此疾困。
【组词】
导致、 致病;致残;致人、 致士、 致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