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8:23
殊方绝域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殊方”和“绝域”两个词组成。
结合起来,殊方绝域 指的是非常遥远且偏僻的地方,通常用来形容地理位置的偏远和难以到达。
在文学作品中,殊方绝域 常用来描绘那些神秘、未被探索或人迹罕至的地方,增添一种神秘和探险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旅行经历或探险故事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探险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特定的地理区域。
殊方绝域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殊”和“绝”都带有“非常”、“极端”的含义,而“方”和“域”则分别指方向和区域。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学术语境中仍被保留。
在文化中,殊方绝域** 常常与探险、神秘和未知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常以此来描绘那些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反映出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殊方绝域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畏和好奇。它让人联想到那些遥远、神秘且未被人类完全探索的地方,激发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在个人经历中,殊方绝域 可能与旅行经历相关。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描述自己去过的某个偏远山区或海岛,称之为殊方绝域,以此来表达那里的偏远和独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殊方绝域的边缘, 星辰低垂,夜风轻吟。 远行的旅人,心怀梦想, 踏过荒野,追寻光明。
殊方绝域 可以让人联想到广阔的荒野、孤独的旅行者和寂静的夜晚。视觉上,可能是荒凉的山脉或无垠的沙漠;听觉上,可能是风声、鸟鸣或远处的狼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remote and uncharted territories" 或 "the ends of the earth",都用来描述那些遥远且未被完全探索的地方。
殊方绝域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它不仅描述了地理位置的偏远,还蕴含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添语言的魅力。
《元史·揭傒斯传》:“~,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云。”
1.
【殊】
(形声。从攴(è),朱声。小篆字形。攴,分解后剩下的骨头。隶变为“歹”。本义:斩首,断其首身而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殊,死也。 、 《汉书·高帝纪》。注:“斩刑也。”-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 《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
2.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3.
【绝】
(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绝,断丝也。 、 《史记》-冠缨索绝。
【组词】
绝缨
4.
【域】
(形声。从土,或(yù)声。土,表示疆土。“域”本作“或”,与“国”同义。“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为会意字。本义:疆界,疆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或者,封也,国者,邦也:天子诸侯所守土为域,所建都为邦。-域,邦也。 、 《汉书·韦元成传》。注:“谓封邑也。”-以保尔域。 、 《诗·商颂·玄鸟》-正域彼四方。 、 《汉书》-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
【组词】
域野、 域内、 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