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3:1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3:12:49
词汇“儒博”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组合,“儒”通常指儒家,即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博”则有广博、博学多才的含义。将两者结合,“儒博”可能指的是具有儒家思想深度和广博知识的人。
由于“儒博”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详。但“儒”和“博”各自都有悠久的历史,“儒”源自儒家学派,而“博”则有自古以来的广博之意。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儒博”这样的词汇可能会被用来赞扬那些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领域都有所建树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一位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同时又具备现代知识背景的老师或朋友时使用“儒博”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儒博之士,行于世间,以智慧之光,照亮迷途之心。”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比较的是对知识渊博和道德高尚的人的赞美,如英语中的“wise and knowledgeable”。
“儒博”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对知识和道德的双重追求,对于理解和表达*传统文化中的学者形象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文化视野。
1.
【儒】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引证】
《说文》-儒,术士之称。 、 《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 《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 《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 、 《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 、 《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
【组词】
儒师;儒仙
2.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