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5:4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5:44:42
洞视: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透过洞孔或缝隙看东西,引申为深入观察或洞察事物的能力。它强调的是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直达事物本质的观察力。
在文学中,“洞视”常用来形容人物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能够看透复杂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现象。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它可能指对人类行为或思想深层次的理解。
同义词:洞察、透视、看穿、识破 反义词:盲目、无知、浅见、表面
同义词中,“洞察”强调的是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透视”则更侧重于透过表面看到内部的能力。反义词则反映了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的状态。
“洞视”一词的词源较为直观,由“洞”和“视”两个字组成,直接表达了通过洞孔看东西的意思。在语言的演变中,它逐渐被用来形容更抽象的深入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在某些文化中,“洞视”可能被视为一种智慧的象征,特别是在那些强调内在洞察和直觉的文化中。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与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关联。
“洞视”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看透复杂现象,揭示真相的人,如侦探、哲学家或心理学家。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具有惊人的洞视能力,能够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让我深感敬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洞视”:
在迷雾的森林中,
我以洞视之眼,
窥见那隐藏的真理,
在每一片叶子的脉络中。
视觉上,“洞视”让我联想到透过望远镜或显微镜观察的画面,那些放大或远望的视角。听觉上,它可能与那些揭示真相的对话或解释的声音相关联。
在英语中,“洞视”可以对应为“insight”,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同样强调深入理解和洞察的能力。不同文化中,这个词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通过对“洞视”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深入观察和理解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启发我在思考和表达时更加注重深度和洞察力。
1.
【洞】
(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水流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洞,疾流也。
2.
【视】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视,瞻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 、 《诗·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 、 《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策·齐策》-熟视之。 、 柳宗元《三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视探、 视瞻、 视日、 视远步高、 视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