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02:5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02:55:54
词汇“徒附”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缺乏广泛的使用和明确的现代含义,对该词汇的分析将主要基于可能的古汉语解释和推测。
“徒附”在古汉语中可能指的是“跟随的人”或“附庸”,即那些依附于某个主要力量或人物的人。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带有贬义,指那些没有独立性、只能依附他人生存的人。
由于“徒附”不是一个现代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文或历史文献中,可能会出现这个词,用以描述古代社会中的依附关系或政治联盟。
“徒附”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其中“徒”意味着跟随者或学徒,“附”意味着依附或附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可能在日常语言中逐渐消失,仅在特定的历史或学术语境中被使用。
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在封建制度下,“徒附”可能指的是那些依附于贵族或强大势力的个体或小团体。这种关系通常是不平等的,依附者需要服从主人的命令和安排。
对于现代人来说,“徒附”可能引发对古代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个人独立性和自主权的重视。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依赖性和缺乏自主性的负面情感。
由于“徒附”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它更多出现在历史学习或文学阅读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徒附”用于描述一个角色在故事中的依附关系,例如在一个政治阴谋或权力斗争的背景下,某个角色如何成为他人的徒附,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复杂的人性。
由于“徒附”涉及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可能的视觉联想包括古代宫廷、战场或贵族宴会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乐曲或历史剧中的对话。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词汇来描述依附关系,例如英语中的“vassal”或“follower”,但这些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情境会有所不同。
“徒附”作为一个古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特定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尽管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不常使用,但它在特定的学术和文学语境中仍有其价值。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附】
(形声。从阜,付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bù)本义:小土丘。《说文》:“附娄,小土山也。”)。
沾着,附着。
【引证】
《诗·小雅·角弓》-如涂涂附。 、 《考工记·轮人》-是故涂不附。 、 马中锡《中山狼传》-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
【组词】
附缠、 附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