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3:49
“倚强凌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依靠自己的强大或优势地位去欺负或压迫比自己弱小的对象。这个成语强调了不公平和不正义的行为,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利用自身优势欺压他人的行为。
“倚强凌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汉语,没有明显的历史演变。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公平和正义的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和“公平”,因此“倚强凌弱”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用以批评那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
这个成语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负面情感,如愤怒和厌恶。它让人联想到不公平和不正义,激发人们对于正义和平等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些同学在校园中倚强凌弱的行为,这让我深感不公,也促使我更加关注和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正义的天平上,倚强凌弱的行为,如同黑暗中的阴影,终将被光明驱散。”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强壮的人压迫一个弱小的人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起那些描述不公和压迫的声音,如抗议和呼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lly”或“take advantage of the weak”,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倚强凌弱”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关注和维护正义和公平。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批判社会中的不公行为。
须不是我仗强凌弱,还是你自揽祸招灾。
春秋时期,孔子去劝说弟子柳下季的弟弟盗跖。盗跖是奴隶起义首领,拥有9000兵力。孔子希望他自拥城称王,不要再骚扰百姓。盗跖说以前人们耕种取食,纺织取衣,没有加害之心,现在是凭借强大欺凌弱小的时代,不必再劝了
你不能~。
1.
【倚】
(形声。从人,奇声。本义:斜靠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倚,依也。 、 《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 、 《史记·刺客列传》-倚柱而笑。 、 《韩非子·内储说下》-倚于郎门。 、 《韩非子·解老》-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 唐·柳宗元《三戒》-荡倚冲冒。 、 、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倚望、 倚身、 倚门
2.
【强】
强制,强迫。
【引证】
《考工记·梓人》-强饮强食。 、 《左传·文公十年》-三君皆将强死。
【组词】
强匄、 强媒硬保、 强劝架、 强邀、 强风情、 强为、 强起
劝勉。
【引证】
《周礼·司谏》。注:“犹劝也。”-强之。 、 《孟子》-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3.
【凌】
(形声。从仌(bīng,冰,夌líng)声。本义:冰)。
同本义。
【引证】
孟郊《寒江吟》-涉江莫涉凌,得意须得朋。
【组词】
凌冰、 凌灾、 凌床、 凌室
4.
【弱】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引证】
《说文》-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 、 《易·大过》-栋桡,本末弱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颉遇王子弱焉。 、 《淮南子·原道》-志弱而事强。 、 《孙子·谋攻》-辅隙者则国必弱。 、 《左传·哀公十年》-众散为弱。 、 《商君书·错法》-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 《周书·武顺》-两争曰弱。 、 陈寿《隆中对》-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老子》-弱者道之用。 、 陶潜《游斜川》-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
【组词】
弱植、 弱道、 弱人、 弱湍、 弱力、 弱才、 弱孤、 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