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2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6:29:59
“丰肌弱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肌肉丰满而骨骼脆弱。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体态,强调外表的丰满与内在的脆弱或不坚实。
在文学作品中,“丰肌弱骨”可能用来描绘一个外表看似强壮但实际上体质虚弱的人物,或者用来比喻某些事物外表华丽但内在空虚。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人物特征或进行比喻时,仍可使用。
“丰肌弱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对体态的一种审美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比喻领域,用来描述事物的表面与实质之间的差异。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注重内外兼修,即外表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此,“丰肌弱骨”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外表与内在不一致的批判态度。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表面与内在不匹配的感觉,可能会引起人们对虚伪或不真实事物的警觉。在情感上,它可能带来一种失望或不信任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丰肌弱骨”来形容那些外表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并不坚实的事物,比如某些看似豪华但实际上质量不佳的产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丰肌弱骨的花朵,外表艳丽却易凋零,如同人生,繁华易逝,唯有内在的坚韧才能长久。”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肌肉丰满但动作迟缓的人,或者一个装饰华丽但结构不稳的建筑。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描述这类形象的低沉而有力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fur coat and no knickers”,意指外表华丽但内在空虚。
“丰肌弱骨”这个成语在描述外表与内在不一致的事物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要深入了解其内在本质。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深刻。
丰肌弱骨自喜,醉晕妆光总宜。独立风前雨里,嫣然不要人持。
1.
【丰】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故“豐”本是盛有贵重物品的礼器。这由“豊”字可以得到证明。古文“豐与“豊”是同一个字,《说文》:“豊,行礼之器也。”本义:古代盛酒器的托盘)。
中国古代礼器,形状像豆,用以承酒觯。
【引证】
《说文》-豐,豆之豐满者也。 、 《仪礼·公食大夫礼》-饮酒实于觯,加于丰。
2.
【肌】
(形声。从肉,几声。本义:肌肉)。
同本义(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
【引证】
《说文》-肌,肉也。 、 《春秋繁露》-度制,肌肤血气之情也。 、 《韩非子·喻老》-病在肌肤。 、 《史记·扁鹊列传》-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
【组词】
肌肥骨重、 肌肌、 肌肪、 肌革、 肌骨
3.
【弱】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引证】
《说文》-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 、 《易·大过》-栋桡,本末弱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颉遇王子弱焉。 、 《淮南子·原道》-志弱而事强。 、 《孙子·谋攻》-辅隙者则国必弱。 、 《左传·哀公十年》-众散为弱。 、 《商君书·错法》-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 《周书·武顺》-两争曰弱。 、 陈寿《隆中对》-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老子》-弱者道之用。 、 陶潜《游斜川》-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
【组词】
弱植、 弱道、 弱人、 弱湍、 弱力、 弱才、 弱孤、 弱门
4.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