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4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40:25
词汇“叹扬”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来探讨。以下是对“叹扬”的分析:
“叹扬”字面意思是指赞叹和表扬。其中,“叹”表示赞叹、感叹,“扬”表示表扬、赞扬。结合起来,“叹扬”意味着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评价和赞扬。
由于“叹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对英雄人物或伟大事迹的赞美。在口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赞叹”、“赞扬”等更为常见的词汇。
“叹扬”一词的词源较为简单,由“叹”和“扬”两个字组成,没有复杂的历史演变。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使用,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叹扬”可能用于强调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评价,尤其是在强调正面评价和鼓励的场合。
“叹扬”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它让人联想到对优秀事物的认可和尊重。在表达时,使用“叹扬”可以增强语句的正式感和庄重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倾向于使用“赞叹”或“赞扬”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正面评价,因为这些词汇更为常见和自然。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叹扬”来增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春风拂面,花开满园,
叹扬这自然的恩赐,
心灵得以净化,
在这美丽的季节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壮丽风景或伟大人物的画面,配以庄重的音乐,来体现“叹扬”的情感。
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叹扬”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praise”(英语)、“louer”(法语)等都可以传达类似的赞扬之意。
“叹扬”是一个较为正式和庄重的词汇,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评价。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的文学或正式场合中,它可以增强表达的正式感和庄重感。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表达层次。
1.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
2.
【扬】
(形声。从手,昜(yáng)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扬,飞举也。 、 《小尔雅》-扬,举也。 、 《礼记·檀弓》-杜篑洗而扬觯。 、 《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斛。 、 《仪礼·乡射礼》-南扬弓。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扬其波。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扬鞭语曰。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扬帆去。
【组词】
扬楫、 扬袂、 扬眉、 扬旌、 扬麋、 扬觯、 扬鞭、 扬臂、 扬徽、 扬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