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3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37:54
尸骸: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人的尸体或遗骸,通常指的是已经死亡并且可能已经腐烂的人体。它强调的是遗留下来的物理痕迹,而非生命体。
在文学中,“尸骸”常用来描绘战争、灾难或悲剧的场景,增强作品的悲剧色彩和历史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死亡或犯罪的话题时。在法医学或考古学等专业领域,“尸骸”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发现的遗体。
同义词:遗体、尸体、骸骨 反义词:生者、活人、生命体
同义词中,“遗体”和“尸体”更常用于描述刚刚死亡的人,而“骸骨”则更多用于描述已经腐烂或风化的遗骸。
“尸骸”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尸”指尸体,“骸”指骨头。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常用来描述战后的惨状或自然灾害后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尸骸”常常与死亡、哀悼和尊重死者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在传统观念中,对尸骸的处理和安葬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死者的安宁和后代的福祉。
提到“尸骸”,人们往往会感到恐惧、悲伤或敬畏。这个词唤起了对死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犯罪案件或医学话题时,它是一个重要的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尸骸如秋叶般散落,诉说着无声的哀歌。”
视觉上,“尸骸”可能让人联想到荒凉的战场、古老的墓地或阴森的森林。听觉上,可能伴随着风声、鸟鸣或远处传来的哀乐。
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可能是“corpse”或“skeleton”,它们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与“尸骸”有所不同,但都指向死亡和遗骸的概念。
“尸骸”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历史深度的词汇,它在文学和专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死亡和生命的主题,以及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表达方式。
1.
【尸】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凭几曰卧。-尸,神像也。象卧之形。 、 《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 《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祝延尸。 、 《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 、 《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
2.
【骸】
(形声。从骨,亥声。本义:胫骨,小腿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骨空论》曰:‘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然则正谓胫骨为骸矣。”-骸,胫骨也。 、 《素问》-骸下为辅,辅上为腘。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之。 、 《齐民要术》-[相马]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